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目的
为保证实验教学的安全,正确、及时管理职业暴露的发生,防止感染。
程序
1. 暴露事件的紧急处理
1.1 "暴露事件"是人员在实验室时与潜在传染性物质的接触(眼、嘴、其它黏膜、经吸入方式进入呼吸道、破损皮肤、或非肠道)。遭到已知的或潜在暴露事件的实验室人员必须按照以下相应暴露事件的处理措施,尽快处理被污染部位。
2.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2.1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原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以便采取恰当的应急处理措施。
2.2 暴露级别 根据暴露源(含有病原的体液、血液或者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的接触方式不同,可将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2.2.1 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黏膜,或误吸入呼吸道、消化道,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2.2 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黏膜,或误吸入呼吸道、消化道,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
2.2.3 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或误吸入呼吸道、消化道的暴露源较多者。
3. 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
3.1 立即请临床医护人员协助处理并作预防性治疗。发生锐器伤后.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根据损伤程度决定是否应组织专家,共同评估锐器伤情况并指导处理。
3.2 紧急局部处理(皮肤感染)
3.2.1 用肥皂水反复清洗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或漱口。
3.2.2 如有伤口,反复轻轻挤压,刺激损伤处出血,再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3.2.3 受伤部位的消毒与包扎: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4小时内留取基础血样(3ml,普管)备查。被暴露的黏膜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3.3 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应急处理
3.3.1 保持镇静,立即停止实验,脱掉手套。
3.3.2 用清水和肥皂水清洗伤口。
3.3.3 尽量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取出急救箱,用碘酒或75%的酒精擦洗伤口,适当的包扎。
3.3.4 及时就医,告知医生受伤原因及可能的微生物污染,必要时要进行医学处理。
3.3.5 向管理人员报告,进行事故记录。
3.4 病原微生物污染应急处置措施
3.4.1 实验室如果发生一般病原微生物泼溅或泄漏事故,按生物安全的有关要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选择敏感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3.4.2 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皮肤上,立即用75%的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眼内,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洗眼液冲洗,然后用清水冲洗。
3.4.3 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衣服、鞋帽上或实验室桌面、地面,立即选用75%的酒精、碘伏、0.2-0.5%的过氧乙酸、500-10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等进行消毒。
3.4.4 如果潜在感染性物质溢出,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由外围向中心倾倒消毒剂,一定时间(约30分)后,清除污染物品,再用消毒剂擦拭。所有操作戴手套。
4. 传染性物质造成的暴露
4.1 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相关人员知道,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工作人员(眼、嘴、其他黏膜)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严格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的程序》执行。
4.2 贴出标识以示禁止入内。
4.3 过后由专业人员指导清除污染,如甲醛蒸汽熏蒸,操作时注意防护
4.4 暴露人员应进学察,必要时及时就医
5. 常见消毒和灭菌程序
5.1 保持实验室内整齐、清洁、通畅。
5.2 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式清洁台面、地面1次。
5.3 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及结束工作后用0.03%优氯消毒液对台面及地面进行消毒清洁。废弃标本应分类后进行处理。人员每次操作完毕后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液进行手卫生消毒。
5.4 工作衣若有明显致病菌污染后,应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
5.5 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标本或试剂外溅,应立即滴加0.5%次氯酸钠消毒液,并用卫生纸覆盖半小时,然后移动紫外灯照射消毒30min。
5.6 每次实验结束后进行清洁工作。清洁完毕,做好记录。
6. 器材的消毒
6.1 凡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过临床检验标本的器材均视为具洧传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
6.2 小的金属器材如接种环,用酒精灯烧灼灭菌。
6.3 采集标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要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污染的吸管、试管、滴管、离心管、玻片、玻棒、玻瓶、平皿等,应立即浸入含有效氯1 0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4h。
6.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7. 用于显微镜观察的盖玻片和涂片处理
7.1 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血液、粪便及其他标本的涂片。应当用镊子拿取或戴手套取下,放入含氯消毒溶液寝泡放入黄色朔料袋中再丢弃。
8. 血渍清理
8.1 地面、工作台面上有血渍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应先用1%有效氯消毒液浸湿在血渍上15-30min,然后戴手套用抹布去擦,擦后立即彻底洗手。
8.2 菌(毒)外溢在台面、地面和其他表面
8.3 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
8.4 向纸巾上倾倒适当的消毒剂,并立即覆盖周围区域。使用消毒剂时,从溢出区域的外围开始,向中心进行处理。
9. 离心机污染处理
9.1 非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带有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
9.2 离心机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电源,密闭30min使气溶胶沉降。离心机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盖上盖子密闭30min。
9.3 使用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及口罩(避免吸入气溶胶)。
9.4 使用镊子清理玻璃碎片。
9.5 破碎的离心管及离心桶、转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的消毒剂内浸泡60min以上。
9.6 非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带有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
9.7 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适当浸泡,或用消毒剂彻底擦拭后回收。
9.8 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擦拭。
9.9 使用含氯消毒剂后,应再用清水擦拭,并干燥。
9.10 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9.11 向实验室管理人员报告,进行事故记录。
10. 紫外消毒灯操作规程及效果监测
10.1 紫外线消毒:要求实验室工作前或结束后开启紫外线灯20-30分钟
10.2 操作规程
10.3 连接电源
10.4 根据需要将灯管固定成一定角度。
10.5 选择紫外灯照射时间(定时),一般30min.
10.6 定时结束后,紫外灯会自行熄灭
10.7 将紫外灯管收回,以备下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