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编写提纲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工作
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于2008年,由人体解剖学、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三大实验教学模块组成,主要开展实验教学、教学研究和实验资源建设等工作,是新疆唯一的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新疆各民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21年中心共承担全校18个学院、23个专业、19门主干课程18600余人次约1702万人时数的实验教学任务,共开设实验项目225个,其中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8.8 %。除常规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心还承担学生课余实验技能训练、开展实验技能大赛,是本科生开展早期科研实践的基地;同时也是教工教学改革、技术改革的主要部门。
(二)人才培养成效
2021年中心借助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等多种教学资源和平台,将优秀线上教学资源引入实验教学,调整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习过程,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升。
中心坚持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实验教学中,本年度借助建党百年契机举办“开学第一课”、实验设计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竞赛,参与学生达到7700余人次,为其后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推选的优秀作品在“高等医学院校首届大学生形态学绘图作品评选”全国比赛中获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2021年度中心获得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项目24项,同比增长26.32%。
解剖学教学团队延续“以做促学”的教学传统,通过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解剖标本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学生制作大体标本10具,组织器官标本200余件,达到了“共建、共享、共进”,即师生共同建设标本,共同使用标本,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现有教师164名,其中专任教师121名、实验技术人员38名、管理岗位5名。高级职称教师77名(占46.11%);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50名(占91.4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9名(占42.07%)。2021年度新增自治区教学能手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能手2人、自治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3人、天山英才8人。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效
1.队伍建设引培并举,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中心充分利用各类人才项目,2021年度引进了包括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985高校在内的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5名,引进特聘教授1名,主讲教授1名。中心一直坚持选派青年教师多渠道攻读博士学位,2021年有12名教师进入博士阶段深造,提升了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目前中心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达到72人,高级职称人数77人,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上一年度有了明显改善,师资力量得到显著增强。
中心鼓励青年教师外出交流学习,2021年选派26名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与申报研讨会”等15个学术论坛和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做了5场线上学术报告会,选派6人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议。
2.教师培养精准实效,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根据新疆医科大学党委以及教务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在《新疆医科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中心于2016年起陆续制定了《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进青年教师培养管理办法》、《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管理办法》等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进行修订,逐渐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的师资队伍培养考核体系。2021年,中心教师在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新疆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第三届全国MBBS项目青年教师英语授课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中心教师带领学生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全国银奖1项,西部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在高层次人才的带领和推动下,中心的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2021年荣获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1项,新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1项。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秉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大胆尝试慕课、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将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2021年度建设有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中将爱党爱国、胡杨精神等核心价值观融于课程,建设了13个课程思政案例库,获批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不断追求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实现了20余门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奠定了基础,目前拥有自治区级在研教改项目13项,其中2021年新立项2项,发表教改论文35篇。
中心强化质量内涵式建设,打破学科壁垒,在现有基础上凝练出5个符合中心发展的研究方向,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内部科研合作,使中心教师科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目前拥有省部级及以上在研科研课题共92项,年均可支配经费330余万元。其中2021年新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1项;发表科研论文6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1篇,申请获批专利9项。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建设
中心依托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优质线上资源,利用雨课堂线上平台建成了13门线上资源课程,引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项。2021年度大胆尝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及虚实结合的实验授课方式,受益师生人数2000余人。同时,筹建并试运行了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了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岗位胜任能力。此外,中心还配备了无线数码互动室、多功能网络化虚拟教学实验室和人体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本年度还引进了数字化切片库,为学生的形态学实验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素材,受益学生人数5000余人。
(二)开放运行
中心面向全校大学生开放,除承担学校规定的实验教学工作任务外,还注重提高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2021年开展大学生开放实验项目,累积开放100余天,完成了19个开放实验项目,受益人数500余人;承接在校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4项、自治区级7项、校级15项,受益人数120余人;组织了校级和院级的各类竞赛15项,受益学生7700余人;此外,还承接基础医学、法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习工作,受益人数200余人。2021年开展“开学第一课”、实验动物保护等培训260余场,受益学生3500余人,有力的提升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动物保护意识及对生命敬畏的认知。中心的生命科学展馆面向社会开放,承接了30余次自治区组织开展的科普教育任务,累积受益人数2000余人。
中心建设有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并根据实验室功能和特点细化了管理制度,实行人、财、物的专人专管。通过组织建设、强化安全生产意识,落实日常安全巡视与安全培训等举措,确保中心日常的安全运行和管理。2021年中心共举办安全教育培训200余次,受益师生人数2400余人,做到进入中心的学生全覆盖。本年度无人员伤亡和安全事故发生。
(三)示范辐射
2021年中心继续承担新疆第二医学院、巴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培养和指导任务,选派16名骨干教师开展同质化支教,辐射教师人数70余人,受益学生人数2000余人。中心承担了500余名乡村医师的培养任务,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心接受国内10余所医学院校的教师(团)来访,显著提升了我校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中心生命科学展馆全年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30余次,累积受益人数2000余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1.2021年4月20日-4月22日教育部领导一行视察示范中心。
2.2021年10月20日自治区督导组来我校参观生命科学展馆。
3.中心生命科学馆的搬迁翻新以及升级改造
2021年7月,中心生命科学馆从新医路校区搬迁雪莲山校区并投入使用,面积达1712平方米,馆中陈列标本千余件,既包括本校几代师生使用传统手段自制的精品标本,还涵盖现代化技术制成的塑化标本,自重新建成至今,已接待参观人员400余人次,是全疆唯一一所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化人体生命科学展馆,不仅服务于医务工作者,还面向社会发挥科普宣传作用,并于2021年9月申请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
4.中心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储备人才
在疫情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积极响应自治区的号召,中心承担部分自治区核酸检测及培训任务,2021年中心及中心人员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标杆院系、3人获得抗疫先进个人等荣誉。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科实验教学内容仍有相当提升空间,特别是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技术以及设计性的开放实验内容仍不足。
2.示范中心的网络化资源平台薄弱,主要表现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利用力度不足,距离国家标准还有差距。中心获得标志性成果不多,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缺乏,转化成果缺乏。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1.政策保障:新疆教育厅、大学与中心制定了与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有关的制度以及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为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2.经费保障: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坚持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保障机制,设备购置经费、教学运行费向中心倾斜,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
3.管理与考核:学校、实设处、学院中心主要负责人每年对中心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考核。
4.人才引进:根据中心学科建设与发展,召开高层次引进人才面试会,加大985、211和双一流院校的人才引进力度。